查看原文
其他

荒诞剧轮番!筷子被尊圣物,蟋蟀负载中华文化,“政治正确”风行学术界

神州日知 祗舍 知政事 2021-03-14


关注“知政事”ID: zzs_366观变局精妙,知不变精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筷子风波未了,基因编辑婴儿正酣,又一破天荒研究出笼!

如果说起能代表中国的动物物种,你会想到什么?

熊猫,金丝猴,华南虎?

这些答案或许都没错,但可能“过时”了。

11月27日,又一项开创性、破天荒、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研究又被网友“强烈推荐”,立即走红网络,并招来各种非议。

上个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发表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天嘉的学术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文中鲜明提出“蟋蟀是一种负载中华文化的民族昆虫”。

文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古代有关蟋蟀的身体特性和战斗力关系的各种论述,并尝试从“科学的视角”总结如何判断蟋蟀争斗性的方法,对于不熟悉生物科学的读者来说十分生涩。

不过,陈天嘉想说的不外是如何在斗争中取得优势提供实验支持。 

而其引发争议部分,出现在文章结尾一段。 

陈天嘉写道:“蟋蟀是一种负载中华文化的民族昆虫。从科学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带来新的史学发现,挖掘新的科学资源。关注民族生物遗产的科学内容,能进一步为生态学、行为学、地方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有益启发。” 

蟋蟀、昆虫、身体与战斗力,这些概念都不难理解。

蟋蟀、油葫芦、蝈蝈还号称中国三大鸣虫。

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

南宋在斗蟋蟀史上堪称最著名时代,其中最典型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因玩虫误国,被称“蟋蟀宰相”。

贾似道生平斗鸡走马、饮酒宿娼、无所不至;

任相后,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总结养、斗蟋蟀的经验,写成《促织经》一部传世。

他专权跋扈、蒙蔽朝廷,终于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时人骂他为“权奸”,成为“亡国宰相”。

而且,在贾似道很早很早之前,蟋蟀就引起我们祖先的注意。

古诗文中,还有为蟋蟀而作的诗句,《诗经》中就有《蟋蟀》篇目。

而蟋蟀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兴趣,起初纯粹是由于它悦耳鸣叫声。

后来,则因斗蟋蟀之风盛行,才愈发引人关注。

神话及迷信中,蟋蟀也起重要作用。

我们的祖先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于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渐成风尚,多少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意趣。

假如只是从娱乐和文学角度研究蟋蟀,未尝不可。

尽管只是小众研究,但也立的起来。

而从陈天嘉的学术论文内容看,为什么说蟋蟀是“民族昆虫”?它又怎么“负载中华文化”?

对此,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解释。 

论文网上传开后,网友纷纷提出质疑。

网友讨论中,中国科学研究与政治正确关系备受关注。

作者陈天嘉是中国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为什么要这样说? 

讲科学,还是讲政治!

强调民族特性,是中国近几年政治话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提供证明,同时,也深刻关联着中国共产党要带领民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民族特性是中国政治正确,就像特朗普总统强调“美国优先”一样。 

近年来,研究中国社会思潮的学者也发现,民族主义,以及强调中国传统价值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有复兴之势。

这与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提升有深刻关联,它满足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对民族尊严的需要,无可厚非。

而危险的是,在学如今术研究领域,这种政治风向也在发挥影响。

过去,这在自然科学中,表现还不太明显。

但是,近年来,教育部每年公开的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课题中,关于中国领导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项目占了绝大多数,被视为一个显著信号。 

即使在航天、半导体等重点纯科研的领域,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也强调他们的工作是“为国争光”,以表示“政治正确”,因为这有利于他们获得政府资助。 

话说回了,如果蟋蟀被称为“民族昆虫”,那另一种相似游戏中的斗鸡是否也可以?——网友们意带嘲讽地提问。 

另有一些人则对作者研究方式提出了质疑:中国古代从斗蟋蟀游戏中获得直观经验,究竟有多少科学价值?

在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学科和研究手段已相当完备条件下,这种研究路径本身符合科学导向吗?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科学的回应”,但它已经揭示出“民族”、“中华文化”等标签被滥用后的荒诞效果。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蟋蟀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物种,称其为中国的“民族昆虫”,并认为它“负载了中华文化”,显然与科学的严谨性相违。

这些应该是常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走扁了? 

而且,还在知名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出来?

今年以来,中国似乎对各种“辱华”事件越来越敏感,其反应也越来越强烈。

比如,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游客在瑞典遭“粗暴对待”事件,以及杜嘉班纳(G&G)歧视华人风波。 

如今引发争议的这篇论文,因为涉及古代生物科学,成为学术领域荒诞不经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这是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许多网友感到惊讶:为什么国家级的权威期刊会发表这样的论文?

其中,有违科学性的表述,以及有缺陷的研究方法是如何经过编审把关的? 

这些问题指出了中国学术研究中科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两者本应是独立领域,但是,在近些年,其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社会中政治氛围日益浓厚同时,科学独立性也受到威胁。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从科学和政治角度看,有很多可能性。

但最终会是人们期望的那种吗? 

老实说,将蟋蟀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还让蟋蟀负载中华文化、封蟋蟀是民族昆虫,真有点牵强附会、贻笑大方了。

传统文化是一种能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不是任何物件都可以扯上传统文化的,也不是一定要从传统文化角度寻求解释的。

学术研究需要有更多的开创性,但观点一定要站得住、立得稳,能说服人,而不能只有概念、没有论证、不明所以。

虽说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热,但这样的文化研究还是少一些为妙。

推荐阅读

最近的爱国事件为什么集体爆发?

崔永元炮轰中国基因编辑婴儿操作黑幕:“转基因转出孩子了。”

美国中选最大赢家是“它”:美国政治生态彻底改变,世界更加不安宁

官员被处分“反转”,“异化问责”究竟对谁负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